據韓國觀光公社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,今年訪韓中國游客的規?;驅⑦_到414萬人次, 隨著訪韓中國游客的直線上升,各家旅行社面臨著漢語導游緊缺的問題。目前正值旅游旺季,漢語導游更是供不應求,旅行社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。對此,韓國業界相關人士稱,漢語導游緊缺的現象,已成為制約入境游市場的一大“瓶頸”。
外語導游除了需要掌握對象國語言之外,還需要熟悉和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習慣等基礎知識。因此,成為一名外語導游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、文化素質、職業道德等。據了解,在韓國擔任漢語導游的人群中,除小部分華僑之外,中國的朝鮮族占絕大部分。
調查顯示,目前在韓國的漢語導游中80%是無證導游,因而服務水平偏低。這些無證導游中,存在強行要求游客購物,景點介紹馬虎,對韓國歷史進行歪曲說明等弊端。這一切,都會給游客帶來誤解,從而損害韓國的旅游形象。長期積累,會造成游客滿意度下滑。這一現象,已經引起韓國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。
對此,韓國部分議員向國會提交觀光振興法修正案,要求對導游加強管理。修正案包括對無證導游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萬韓元以下罰款等內容,旅行社如雇傭無證導游和非法從業的導游將一并受到處罰。
但也有媒體發表社論指出,導游是旅游產業的一線人員,現已有很多事例證明,不良導游會嚴重損害韓國的旅游形象,因此應盡早修訂法規,亡羊補牢。還有媒體報道稱,因旅行社和導游存在抽取購物傭金的情況,因此旅行社在選雇導游時,往往不注重導游證的有無,而偏好那些能夠賺取最大利潤的人。據旅行社透露,無證導游群體的生存能力要比有證導游強,因為他們創造利潤的空間更大。
而圍繞該修正案,韓國旅游業協會稱,修正案的規定可能過度干涉市場準則。并指出,把以筆試為衡量標準的導游證作為處罰的尺度,反而成為了旅游產業的絆腳石。并主張,應以經驗和人品作為標準評價導游資格,并建立義務進修制度作為輔助。
旅游業協會相關人士稱,雖然導游存在資質問題,但在制定處罰規定之前,希望先行推出提高導游素質的相關措施。一位旅行社相關人士講,韓國正借助韓流盡全力吸引外國游客,導游處罰法恐怕會阻礙旅游業發展,或者成為一紙空文。
其實,上述意見的初衷,都是希望韓國入境游市場發展得更好。據了解,中國人出境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。中國旅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,2012年,共有8318萬人次出境旅游,消費達1020億美元。其中訪問韓國的中國游客僅為3.4%,即300萬人次。該研究院還稱,過去10年,中國人出境旅游年均增長17.49%,以此類推到2030年,出境旅游將達4億人次。假如有10%的中國游客訪問韓國,那么訪問人次將達4000萬,接近韓國總人口。
其實旅游對于游客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住宿和飲食,而是導游貼心的服務。一位朝鮮族導游講,導游不管有證還是無證,近些年來畢竟為韓國旅游收入做出了貢獻。同時她也說,自己最初對導游這一職業非常向往和熱愛,現在也開始不斷地抱怨了。導游工作不僅沒有薪水,而且勞動強度大,還因為社會偏見得不到尊重。作為一名職業導游,她真誠地希望更多的中國游客訪問韓國,并不希望因為個別導游的違規行為,讓人們對所有導游失去信心。
當然,旅游管理部門,也應借助這一契機,規范旅行社的經營,引入階段性的導游培訓機制,確保入境游產品的服務水平;另外,也當鼓勵旅行社開發更多創新性的旅游產品,以開創韓國旅游的新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