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首爾白天依然陽光燦爛,但到了晚上風中已經帶有寒意,街邊名為“帳篷馬車”的小吃攤的生意也紅火了起來。辣炒年糕、關東煮和血腸一般是這些小店的“標配”。其中,記者最喜歡的是其貌不揚的血腸。
攤主一般會利落地掀開蒸籠的籠布,拿出一節熱騰騰的血腸,切成指頭粗的小段,不忌口的還會切一些豬肝豬肺這樣的豬雜放在一起,再加上蘸食的鹽碟和一碗關東煮的熱湯,這就是街邊血腸套餐的全部內容。另一種和血腸有關的大眾飲食叫做血腸湯,其實它和韓國東南的代表飲食豬肉湯飯的差別只是多了血腸。在熱氣騰騰的豬骨濃湯中,豬頭肉、豬雜和血腸在翻滾沸騰,點綴上綠油油的韭菜蔥花,讓人直流口水。
那么這是食物的主角血腸,究竟是怎樣的食物呢?首先最常見的血腸一般使用豬血和粉絲灌入豬小腸制成的,一般的血腸就是指它;另一種則是用糯米代替粉絲,叫做米血腸,又叫“阿爸依”血腸,起源于現在的朝鮮東北部;第三種比較出名的是并川血腸,這種血腸是用豬血和各種蔬菜混合在一起制成;此外各地填入血腸的餡料各有不同,所以種類各異,也有用大腸、烏賊或明太魚代替小腸的血腸,還有放入咖喱餡料的咖喱血腸。
對于血腸的起源眾說紛紜,不過有人研究發現韓國的血腸實際和我國東北滿族的血腸是有“親戚”關系的。韓文中的血腸發音是“筍帶”,有專家認為,這個發音來自于滿語,后來在韓語發音部分發生了改變,變成了現在的“筍帶”。這一解釋從主要吃血腸的地域也可以看出,最初,血腸主要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流行,后來才擴散到了各地,“阿爸依”血腸就是得名于咸鏡道方言中的“爸爸”。
至于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,大多數觀點都認為血腸是隨著蒙古征服高麗而來的,不過蒙古族的血腸主要是用羊血和羊腸,而滿族使用豬血與豬腸。
實際上血腸成為平民食品的歷史并不長,上世紀70年代,韓國的養豬業才開始快速發展,雖然豬越養越多,但對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,豬肉還是非常昂貴,最好的里脊都出口到了日本,剩下的肉大多用來做燒烤,豬蹄也很受歡迎。剩下的豬頭肉、內臟和豬血就成了最便宜的部分,漸漸地成為集市的小吃攤的主角,成了韓國的平民食品。在首爾新林洞還有一個專營的血腸城,這里的炒血腸十分出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