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全州鄉校
1992年12月23日被指定爲史蹟第379號,面積爲1萬357㎡。 原建於1410年(太宗10年),位於完山區豐南洞的慶基殿附近,但1603年(宣祖36年)觀察使張晚遷至現在的位置。 有大成殿、明倫堂等16棟建築,有全國鄉校中唯一奉安孔子、孟子、曾子、晏子的父親牌位的啓祠,大成殿、東廡、西廡奉安51先賢的牌位。 此外,藏板閣還收藏了《朱子大典》、《性理大全》、《史記平林》等9600多塊木板。 | ![]() |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歷史全州鄉校
景點介紹全州鄉校
高麗末賢儒牌位奉安、配享,爲地方居民教育和教化而創建。當時的位置在現在慶基殿附近,但爲了奉安太祖李成桂的御真,慶基殿竣工後,於1410年(太宗10年)搬遷至全州城西側皇華臺下。 此後1603年(宣祖36年)巡查員張晩因違反左社右廟之制向朝廷報告,經國王批準搬遷至現在的位置。1654年(孝宗5年)、1832年(純祖32年)、1879年(高宗16年)、1904年重修,1922年修繕明倫堂。朝鮮後期的景內建築有3間大成殿、各10間東廡、西廡、神門、外門、萬化樓、5間明倫堂、各6間東齋和西齋、3間啓聖祠、神門、入德門、4間司馬齋、6間養士齋、2間冊板庫、員工室、祭器庫、守僕室等,共99間的大規模建築。 因此,該鄉校被稱爲全羅道53館的首都鄉校。此後,萬化樓於1886年(高宗23年)被洪水淹沒,冊板庫因觀察使趙翰國將官庫所有的冊板遷至全州鄉校,管理在冊板庫內,因1920年的洪水和1950年的6·25戰爭幾乎消失。 該鄉校的大成殿被指定爲全羅北道有形文化遺產,奉安著五聖、十哲、宋朝六賢的牌位。另外,東廡、西廡奉安有若、宓不濟、伏勝、東仲舒、韓愈、李侗和韓國18縣的牌位。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